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0的文章

[讀書筆記] 原子習慣 - Part 6 從 A 到 A+,成功不是一條等著你跨越的終點線

圖片
再回顧一下習慣四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現在我們已經大致了解這四步驟的作用機制,並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來影響我們的行為,透過不斷刻意練習,每個人都很有機會掌握前幾章的基本技巧。如果你追求更進一步的成功,那麼最後一章就是你的致勝關鍵。 進階策略:如何從「A」到「A+」 選對戰場:選擇符合你性格與能力的行為 努力與時間是公平的,但每個人的天生條件卻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不一定是最適合你的習慣,找到自己能比他人更輕鬆成功的領域不只在工作上是有效策略,在調整習慣上也是。而習慣會與你的個性、基因息息相關,深入了解自己的狀態,找出優勢領域,你可以問自己下列問題: 什麼事情對別人來說是勞苦,對我來說卻是樂趣? 什麼事情讓我陷入心流、忘記時間? 什麼事情讓我比一般人得到更多報酬? 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 如果你回答完上述問題,卻懊惱地發現自己的優勢領域似乎也很多人在這,其實很正常,天生就處在珍稀的優勢領域其實很靠運氣。但還記得我們在《人生的長尾效應》中學到的重點嗎?「創造差異性、找到最佳落點」—— 在《原子習慣》作者的說法就是「如果你沒辦法靠著『更好』來迎,就憑藉『不同』勝出。」 書中引用了一個我很喜歡的比喻:滾水會讓馬鈴薯變軟、雞蛋變硬,你無法決定自己生來是顆馬鈴薯還是雞蛋,但你可以決定要比硬,還是比軟。 金髮女孩原則:不太多也不太少,剛剛好就好。 金髮女孩原則出自童話故事《三隻小熊》,講的是一位金髮女孩不小心闖進了熊屋,趁著熊爸爸、媽媽、小孩一家外出還沒有回來,金髮女孩偷吃了廚房裡的三碗粥、偷坐了三把椅子、偷躺了三張床後,金髮女孩覺得不太冷或太熱的粥最好、不太大或太小的床和椅子最舒適。引申出了「恰到好處」的概念。 套用在習慣的養成,就是要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這個恰到好處,介於無聊於失敗之間,大概是種有點難、但是努力一點就能克服、完成之後會有成就感的程度。這樣的任務在執行過程中會有失敗也有成功,成功能激勵你持續挑戰,失敗則保留了改進的空間。 成功最大的敵人不是失敗,而是無聊 最讓人沈迷的事物,往往是那些提供新鮮感的事物。例如電玩的每一關都有不同獎賞、電視劇的每一集都有爆點,在心理學上這稱之為「變動獎賞」。而動力的峰值,就在渴望與滿足之間的甜蜜點。 但現實是殘酷的,不是每個習慣都能找到甜蜜點,你必須學會接受並克服無聊,在各種想發懶的時刻告訴自己堅持下去。 習慣+

[讀書筆記] 原子習慣 - Part 5 養成好習慣的秘訣在「當下」

圖片
帶來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帶來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 法則 4:讓獎賞令人滿足 立即的滿足:好習慣的代價是當下,壞習慣的代價是未來 對大腦而言, 當下確定有的獎賞,價值比未來可能有的獎賞要來得高 。但是,好習慣的好結果與壞習慣的壞結果往往都是延遲的,例如減重當下為了少吃一口零食而掙扎,但三個月後你卻能看到截然不同的自己;喝酒當下能讓你感到愉悅,對肝臟的傷害卻在幾十年後才顯現。 打造自己的紅利方案:又有獎品又有成就感 那我們可以如何把「立即滿足」用在養成好習慣上呢?秘訣就在於控制「行動的結尾」,當你少吃一口零食、少喝一杯酒,當下可能什麼都不會發生,因此你沒有感受到獎賞。這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將成功的感覺具現化來給自己獎賞。例如,開啟一個「地中海旅行帳戶」,每避免一次壞行為,就存筆小錢進去,堅持下去,你就能前往地中海享受陽光、沙灘、健康的異國美食。隨著時間的演進,你可以看見帳戶金額的增加、想像減重成功的自己在沙灘上的樣子。要注意的是,你所選擇的獎勵項目必須「符合甚至能強化你的目標與身份認同」,這個方法強調實質報酬與成就感的雙重獎勵,如果你的獎勵與目標互相抵觸,反而會使你離目標越來越遠。 習慣追蹤器:讓你「看見」自己的進步 獎勵帳戶的金額能讓你看見成長,進而帶來成功的感覺,那麼除了存錢之外有沒有辦法用其他方式呢?試試看在記錄本上畫正字標記、找一個玻璃罐投入迴紋針,你會發現只要能「實際看見變化」的紀錄方式,都能帶來 (1)創造視覺提示 (2)將激勵感具現化 (3)在每次紀錄時帶來滿足感 的效果。 但是,習慣追蹤器其實也是養成另一個習慣,因此我們可以使用習慣堆疊+追蹤公式: 在做完〔需要的習慣後〕我會〔追蹤這個習慣〕。 法則 4 的反轉:讓結果令人不滿 習慣契約+問責夥伴 前面提到壞結果通常很晚才來, 所以即使我們明知道不好卻還是會做。為一個行為加上立即的代價、加快懲罰到來的速度可以幫助我們立刻感受到壞結果,例如法律規範或是任何的規定、契約。因此,我們可以設定一個「習慣契約」,將你預計要執行的事昭告天下,並設定承諾、提出違反或偷懶的罰則。承諾與罰則可以越清楚、正式越好,最好還能請親友擔任你的「問責夥伴」,在你未能貫徹承諾時執行罰則。罰則越嚴厲、令人不爽,就越有效。 小結 在寫這篇之前,晚上 11 點 32 分,誓言要減肥的我吃完一大把開心果,覺得 超 滿 足!我想吃的慾望以及實際吃

[讀書筆記] 原子習慣 - Part 4 不要再以為自己有行動了,降低阻力跨出你的第一步吧!

圖片
法則 3:讓行動輕而易舉 啟動 v.s. 行動:還沒開始之前都不算有做 啟動:準備開始要做事,進行事前的規劃、思考、準備。 行動:實際開始做事,將計劃付諸行動。 相信許多人都有一樣的毛病,開始做某件事之前花了許多時間做功課、規劃步驟、構思完整計畫,最後卻什麼也沒實行。「啟動」讓我們感覺有所進展,卻不必冒失敗的風險。認清啟動與行動的不同,是認知自己無所作為的第一步。 重複實行: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 你聽過「 21 天效應」吧?當然也有 28 或 30 天的版本,但是你真的實行過並且成功了嗎?如果你真的實行過,應該有機會發現,習慣養成的秘訣不在於時間,而在頻率。不斷重複一項行為直到他變得自動化,才能養成習慣。因此,不要再問:「要花 多久 才能養成一項習慣?」,改問:「要花 多少次 才能養成一項習慣?」 最小努力原則:讓行動簡單到即使沒有意願也能執行。 在兩個相似的選項中,人類天性傾向做「容易的事」,但我們不能只做容易的事,因此這個方法的重點在於「盡量減低長期下來會有正向回報的行動難度」。 減法的加乘效用:移除阻力,用更少的時間與力氣成就更多 日本某公司的工廠管理部門將每個工作區域中不必要的裝潢與元素移除,讓工作人員能迅速拿到所有需要的工具,並減少花費不必要時間的工作流程。這個「精實生產」的概念運用在習慣養成上,就是盡量減低、移除行動中可能消耗時間與精力的阻力。再看看容易讓人養成習慣的工具,也都是在降低生活中的阻力,例如:約會軟體降低社交門檻、送餐服務降低覓食的麻煩等。 環境優化:創造一個讓正確的事盡可能輕而易舉發生的環境 承襲前一個概念,移除環境中的阻力、把提示移到眼前、減少行動需要花費的時間與精力——「把環境準備好」能讓你更加輕易的完成想做的事。這也是為什麼整理房間會讓人感覺良好:再有進展的同時,也移除了環境施加在我們身上的認知負荷。 決定性瞬間:習慣是起點,不是終點 做一個行動/選擇只要一瞬間,卻會影響你幾分鐘甚至幾小時後的行為。例如:選擇要自己煮飯或是出去買晚餐、選擇下班後要去健身房或回家、選擇今天出門要叫計程車或搭捷運。每一個選項都引導至不同的結果,一天中看似有許多個選擇瞬間,但真正決定你行為路徑的,其實只有幾個習慣性的選擇,影響了你如何運用接下來時間。 兩分鐘法則:引導你走上成效之路的「入門習慣」 很多人會在一開始興致高昂

[讀書筆記] 原子習慣 - Part 3 改變吸引力=改變習慣

圖片
法則 2:讓習慣有吸引力 要讓習慣有吸引力,首先得先暸解吸引力從何而來。「多巴胺」是大腦中讓我們產生渴望、興奮、愉悅感覺的神經傳導物質,它掌控著我們的獎賞迴路,而習慣正是一個由多巴安驅動的回饋迴路。 關鍵重點是:大腦不只在你體驗愉悅時分泌多巴胺,預期愉悅時也分泌多巴胺。 誘惑綑綁:利用可預期的獎賞強化需要達成的行為 根據研究,大腦分配給想要獎賞的神經迴路比喜歡獎賞的多。渴望是驅動行為的引擎,對獎賞的預期激勵我們採取行動,因此,我們可以採用誘惑綑綁的方式,將可預期的獎賞與需要完成的習慣連在一起,提升行動動機。 誘惑綑綁公式:做完〔目前的習慣〕後我會執行〔我需要的習慣〕。做完〔我需要的習慣後〕,我會執行〔我想要的習慣〕。 例:吃完午餐後我會喝一杯咖啡(目前),然後我會寫好一篇文章(需要),再吃一個肉桂捲(想要)。 歸屬感:加入你景仰的群體,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人類傾向模仿三種人的行為 (1)親近的人 (2)多數的人 (3)有力的人,並尋求融入群體、獲得認可與歸屬感。我們可以利用這個與生俱來的傾向,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加入「你想要的行為是常態&你們原先就具有一些共通點」的群體。當一個行為能獲得認可、尊敬與讚美,我們就會覺得那個行為很有吸引力。 提示與預測:正面的聯想幫助你提高動機 感到寒冷時,你會做什麼?你會加件衣服或蓋上小毯子,因為你預測這麼做能幫助你感到溫暖一些。當環境給你提示,大腦會開始模擬、預測下一步應該怎麼做。習慣與聯想也大有關係,這些關係決定了我們對行為是否值得重複的預測。 重新設定你的大腦,往「益處」方面聯想,讓習慣與正面感受產生連結。 試試看,把「必須」改成「可以」,例如:我必須去上班 → 我可以去上班。多了選擇權與主動感,你是不是比較沒那麼不情願了呢? 動機儀式:在執行困難的習慣前,做一件你很享受的事 聯想的進階就是將正面的感覺具體化。想想看,什麼事物讓你有正面感受?聽喜愛的歌、聞一聞某種香味、舒展身體、深呼吸... 在每次要執行習慣之前,加上讓你喜愛的事物或動作,創造一個正面提示,往後每次你需要動機時就做這件事,這個儀式化的動作能幫助你快速進入正確的心理狀態。 法則 2 的反轉:降低壞習慣的吸引力 綜合上述幾個強化吸引力的方法,並把他們反著用,就是移除壞習慣的秘訣。 重點在於「強調移除壞習慣

[讀書筆記] 原子習慣 - Part 2 利用覺察、訂定計畫、環境設計喚醒你的行動

圖片
本章以「提示」為核心,開啟改變行為的第一步。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會放上幾張作者所提供的表格範本,檔案都可以在 圓神書活網 - 原子習慣 介紹頁中找到下載點喔。 法則 1:讓提示顯而易見 習慣計分卡: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覺察 下圖這張習慣計分卡,透過詳細拆解已經自動化的習慣,幫助我們審視並覺察自己的行為。使用方法如下:寫下你每天的習慣,寫完後仔細檢視每一個習慣,並幫習慣標上 +好習慣、-壞習慣、=不好不壞的習慣。(*為習慣計分時,要考量的是「長遠的益處」,而非單純好惡。) 指差確認:把無意識的習慣拉到有意識的層次 你注意過列車、大型機械操作人員在工作時會比一套手勢甚至喊出口令嗎?這一系列的動作就是「指差確認」。藉由把標準流程以手勢/令的方式清楚演示,腦袋中跟著再次確認所做之事與口令一致,進而達到確保流程無誤的效果。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念的「手機、鑰匙、錢包」也是一種指差確認。透過這個方法,你可以加強自己需要熟悉的行為,也可以將原本沒意識到自己有的行為挑出來,進行改變。 執行意向公式: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指差確認的下一步,就是用類似的方法幫自己建構「新習慣」。許多人都會設定目標,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提醒,你很難期待自己突然去執行。有研究指出,當人們把目標、流程、方法訂得越明確,就越有可能付諸行動。以具體的行動計畫取代模糊的概念,除了能幫助你跨出第一步之外,還有助於屏除路上可能的干擾與誘惑 習慣堆疊: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如果開始一個新習慣太難了,可以從生活中現有的習慣下手。在日常流程中安插一個新習慣,例如:在吃完晚餐〔把碗盤放進洗碗槽〕之後加上〔立刻沖水、洗碗〕。這項方法的秘訣有兩個 (1) 把想要的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 (2) 找到觸發行為的正確提示。利用合理的行為路徑,把已經有的習慣變成提示,自然而然就能引發你執行新習慣。 環境設計:習慣改變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以及眼前的提示 你知道貨架排列設計的秘密嗎?一件商品擺放的方式很大程度影響了它的銷量。換言之,有時候顧客購買產品不見得是因為需求,而是因為商品的呈現方式。 當我們把東西收起來,就是隱藏了提示,例如把維他命放在冰箱,通常就在打開冰箱看見維他命時才想到要吃。反之,在環境中創造明顯的視覺提示,就能幫我們把習慣變成生活

[讀書筆記] 原子習慣 - Part 1 了解習慣的原理,小小改變就能提升養成習慣的效果

圖片
你今天,又破了什麼戒嗎? 早睡早起、健康飲食、去運動、存錢、吸收知識、讀書...這麼多目標裡,有成功的嗎? 如果你對《原子習慣》這本書有興趣,我猜你可能也跟我一樣,設了很多目標但是經常在失敗。雖然沒辦法說讀完這本書就能扭轉乾坤,瞬間變成好習慣達人。本書裡列出的四大法則與輔助方法, 先以舉例說明原理,再條列重點整理相關方法,因此這篇會以重點列舉式的方法來做筆記。建議想照著實行的讀者還是可以入手一本書,方便隨時查閱。 基本原理:為何細微改變會帶來巨大差異? 改變習慣之所以如此有挑戰性的原因有二: 一、我們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 二、我們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 因此,我們從先從改變習慣的基本原則開始,逐步了解習慣的運作方式,以及相關的心理、行為研究,近一步找出正確的目標與方式。 重點一:習慣就是「自我改善」的複利 複利的威力在於不斷累積疊加,每一次進步都能算進下次成長的紅利基礎中。用一張圖快速暸解複利的威力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成長曲線一開始是平緩的, 很多人會以為成長應該是一條穩定的斜直線,但實際上不是 ,因此在開始努力的初期很難感受到成長的幅度,但只要你撐過了所謂的「潛伏之力」期,就能夠感受到後面高速成長的威力。 重點二:別管目標,專注於系統 「系統」指的是達成目標的方法。作者在這裡指出幾個以目標為導向造成的盲點: 贏家和輸家有相同的目標 (翻譯:事情不是憨人想的那的麼簡單 目標達成只是短暫的改變 (翻譯:你在達成目標之後就會報復性破戒 追逐目標限制了你的快樂 (翻譯:同上,前面忍得有多苦、後面報復就有多重 「目標」與「長期進步」是互相矛盾的概念 (翻譯:你以為達成目標就結束了? 綜合以上幾個概念,作者認為比起目標,我們更應該專注於系統。不同的系統導致了不同的結果,並決定你是否能在達到短期目標後持續前進。 重點三:身份認同,你是什麼樣的人? 下圖展示了行為改變的三個層次:結果、過程、身份認同 結果關乎你得到什麼,過程關乎你做了什麼,身份認同則關乎你相信什麼。這三層並不是要比較階級、優劣、好壞,而是要討論改變的「方向」。 以讀書為例,如果你的目標放在結果,會是「在 XX 時間讀 XX本書」;如果目標放在身份認同,就是要成為「讀書的人」。而覺得自己 想要成為那樣的人

[讀書筆記] 人生的長尾效應 3 職涯路上常見的人生關卡與疑問

圖片
我需要出國深造嗎?要投入職場還是來個 gap year?家庭與事業能兼顧嗎?有了小孩之後時間和舞台是不是會被壓縮?我的工作在未來會消失嗎? 以上種種問題,不一定發生在職涯的哪個階段,但幾乎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有機會遇到的關卡。《人生的長尾效應》作者在他人及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看見過無數次這些關卡前的掙扎,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他與我們分享一些不同的角度觀點,也提供了幾個案例作為參考。 關卡一:要升遷,還是要生小孩? 過去有許多人為了工作離開家鄉或家庭,但現在,隨著科技與網路發展,遠距工作為受地域限制的工作者提供工作與生活平衡的解決方案。作者在 2017 年就已經提出了這個解決方案,到了 2020 年的現在,受到疫情的推波助瀾,遠距工作已然成為新的職場必備競爭力。 對於在家庭與事業間掙扎的職人們,作者有以下幾個觀點與建議: 事業與親職不需要「二選一」 你永遠可以找到解決方案,除了遠距工作之外,重新分配時間、家庭分工都是可行的選項。丟掉「二選一」心態,重新檢視你所面對的問題並找出新方案吧! 尋找對家庭友善的雇主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友善家庭的雇主,你需要的只是找到他們。但有些產業可能因為結構上有必然的阻礙而讓人無法兩者兼顧。那麼這時候你需要的是轉個彎或尋求更多支援。 適當的支援系統非常必要 「你可能不會付保母非常高的薪水、也不會整天向他們表示感謝,然而你所聘用的保母可能是你一生中請過最重要的員工。如果家庭沒有被悉心照料,工作也會被牽連。」 這個支援不一定是保母,可能是家庭、伴侶、朋友、學校,甚至是綜合型的支援組合。 設定實際期望並堅守底線 讓自己成為「有條件承諾」的高手。懂得有效劃清界線的人,會知道何時該答應請求,何時該堅守底線。要避免「無條件答應」,也不要「沒有好好解釋就拒絕」。 管理你的時間與精力 「好好運動、好好吃飯、好好睡覺,沒有人可以替你做這三件事。」保持精力以維持工作的效率與品質,比長工時還重要得多,妥善分配精力、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達到高效產出能幫助你省下更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缺席後,捲土重來就好 有時候,無論有多少應對方法,仍然會面對不得不抉擇、必須缺席的時刻。但別忘記,職涯很長,我們隨時有機會捲土重來。只要用對方法,回到職場不是不可能的事。 重返職場 4R 策略  能幫助你更快找回捲土

[讀書筆記] 人生的長尾效應 2-3 職涯第三階段,退而不休、投資傳承

圖片
你想過自己何時退休、怎麼退休、退休之後的生活會有多久嗎?當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增長,生命的新階段也隨之出現。文化人類學家瑪莉・貝特森將 50-80 歲之間定義為全新的機會階段,稱為「活躍智慧」(active wisdom)階段。本書作者認為,處於活躍智慧階段的人,身體狀況依然良好,而且有豐富歷練,不應只是等待退休生活,而是要找尋新契機。 第三階段:投資傳承 為值得的工作努力 「重點不是離開跑道,而是為不同目標努力」,當你在原有領域已經深入耕耘數十年,你可以選擇將這些經驗傳承分享出去,也可以前往不同領域找尋新的挑戰。重點並不是離開跑道,而是不斷嘗試,直到找到下一個熱情與目標為止。 投資自己 退休因素與時機不一定會如你所願,而離開職場後又該如何填滿沒有工作的日子?許多人會因為突然的退休而失去生活重心,因此,提前找到自己的愛好與目標、做好財務與心理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投資。 成為「活躍智慧經濟」的一員:持續學習、與時俱進 如同高盛集團執行長勞爾德・貝蘭克梵所言:「人們應該指導下一代,你沒有比較聰明,只是比較老練。他們也不是不聰明或沒有價值,只是比較年輕罷了。年輕人有權獲得問題的解答。」。 成為活躍智慧經濟的一員意味著你必須保持與世界接軌,了解最新的工具與資訊、讓自己的能力與當下的時空背景相符,讓你的「舊經驗」能派上「新用場」。 ---------------------- 在第三階段,把數字都算出來的我不禁有點恐慌,覺得 人類到底幹嘛要活那麼久?  但提早意識到職涯&退休生活比想像得還要更長是好事,至少我現在已經可以開始努力了。還沒覺得可怕的朋友,建議你把前面的職涯精算題、人生財富、退休年齡、生活所需預備金都算一算,就可以跟我一樣恐慌(X) 有心理準備(O) 唷~ 寫到這裡又是一天過去,本書還有 Part 3 討論人生各階段都可能遇到的關卡。我是 Rafi ,我們下篇見。

[讀書筆記] 人生的長尾效應 2-2 職涯第二階段:找出你的最佳落點

圖片
歡迎來到(我自己也還沒進入的)第二階段,相信這裡的讀者應該大多數也都還沒進入,因此這篇和接下來的第三階段都會以重點整理為主,當作對未來的預習。 第二階段:大展身手 重複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擅長什麼?我熱愛什麼?我備受肯定的能力是什麼? 開創差異性&培養專業度 在職涯第一階段累積了專業與名聲,第二階段就是創造差異性的時候了。在第二階段,我們將在自己擅長、備受肯定的領域深入挖掘,投入時間與精力追求與眾不同。在這裡作者分享了一個公式: 對理想的渴求 x 投入的時間 = 成功關鍵 。 訓練自己的「領導高度」 從親力親為的執行者到發號施令的領導者,要如何在不花更多時間的前提下提升影響力?就從訓練領導高度開始。以下是作者給新領導者的建議: 注意自己的公開言行與影響力 :你的舉動不僅受到關注,同時也會影響其他人。 選定願景,盡量簡化,重複實行 :一個團隊能專注的口號有限,人員流動也比你想像中的快。願景簡潔、重複實行才能深植團隊。 決定你的核心團隊 :盡量選擇能與你互補的人與你同舟共濟。 由少數人決定關鍵議題 :衝突是有益的,只要在正確的情境發生,爭議問題最好能在較小的群體中解決。 表現得像個值得信賴的解決問題高手 :展現你的誠信、用心、責任感。 你不知道所有的答案 :諮詢他人的意見是明智的,你可以不用知道所有答案,但要願意找答案。 更上一層樓:執行長候選人的特質 企業管理顧問、專家會在執行長候選人身上找尋這些特質:熱情、活力、正直、與企業價值觀的契合度、求知慾、敏銳度、事先掌握提升績效的關鍵能力、自我覺察與平衡。 展現與眾不同的個人優勢 找到你的最佳落點,並持續磨練自己。有沒有哪兩個領域的交會點是你可以脫穎而出的呢?傾注全力讓自身優勢更上一層樓,並待在能補足你缺點的人身邊。 --------------- 書中舉了許多人的案例來說明第二階段的概念,尤其著重於「最佳落點」這部分,有趣的是,所有案例的最佳落點都是專業技術+經營管理的交會,有了這個發現再往回看「領導高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想要在第二階段往上爬,管理與溝通技巧似乎是個必修學分。

[讀書筆記] 人生的長尾效應 2-1 職涯第一階段,加入戰局、厚植實力

圖片
歡迎來到《人生的長尾效應》第二部分,作者將帶我們認識職涯三大階段。還記得前面精算題中用 (62- 你進入職場的年紀) / 3 是多少嗎?忘記的話現在立刻算,假設得到的數字是 N,進入職場年紀+N 就是你的職涯第一階段,+2N 就是第二階段,以此類推。 算好了嗎?接著來看第一階段發展重點吧! 第一階段:厚植實力 學習遠比成功來得重要 加入戰局 職涯第一階段,是我們準備畢業、進入職場的時期,如果你還在學校,把握現有的資源打好基礎,盡可能地學習所有你需要的基礎理論知識,並且積極參與各式活動,累積社會經驗與人脈。 如果你已經開始在找工作了,在急匆匆動手之前,先暸解自身狀況、現有資源、就業市場環境,並擬定屬於你的求職策略。近年來學校與求職平台提供的職場媒合活動、資源越來越豐富,多多參與這些活動累積經驗。另一方面,線上徵才的趨勢看漲,不要錯過這些機會,讓自己熟悉這些平台與工具,盡可能的為自己找尋更多機會。 人脈也是協助你踏出第一步的好方法,請學長姐、家人朋友為你介紹機會、朝你有興趣的領域主動認識新朋友、尋求協助。但切記,會面前做好功課是最基本的禮儀,搜尋引擎、社群媒體是你的好幫手,做足功課再出發,才不會留下負面印象喔。 經營個人品牌 這裡的個人品牌並非指公開社群媒體帳號,而是你的「記憶點」。還記得前面提過的專家社群嗎?想辦法成為你社群裡的專家,專業、興趣都可以,讓人們在遇到特定議題時就想詢問、推薦你。 掌握有效的溝通方式 不論職場或社會,溝通技巧絕對是讓你生存更順利的必備軟實力。除了溝通技巧與表達邏輯外,在不同情境掌握正確的溝通工具(手寫字條、訊息、email、電話 ...等)也是一門學問。 了解自己的價值:實質貢獻與潛在指標 職場早期的課題之一,就是了解自己的價值,並合理評估付出該得到的報酬。當你要進行績效、調薪的評估時,可以先從寫下你的實質貢獻(例如業績、客戶數量、專案達成率)以及潛在指標(例如提升公司聲譽、發展可能合作夥伴、避免未來危機)開始。 ----------------- 雖然過了起步期,但筆者我也還在第一階段的中間(不准懷疑)。回想起自己初入社會到現在的的經歷,忍不住想補充一件事就是:探索自己的興趣/專長也要趁第一階段。雖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畢業後的工作不一定與本科系有關,但還是有許多

[讀書筆記] 人生的長尾效應 1-2 你對現在的工作/生活滿意嗎?來做職涯效益評估吧!

圖片
年度職涯效益評估 作者在本書中將工作滿意度拆解成四大面向:學習成長、影響力、樂趣、報酬。並每年問自己這四個問題: 我是否有學習成長? 我是否有對他人或社會帶來影響? 我有從中得到樂趣嗎? 我是否有得到合理報酬? 除了問自己這些問題、誠實紀錄回答並反思之外,我們還能以量化的方式記錄下你每年對自己職涯的效益評估。以上述四面向為標的,滿分 10 分,你會為自己在各面向的狀態打幾分? 在人生不同階段與狀態下,各面向的重要性也會不同,所以還要再調整加權比重(比重數字加總應該=100)。 職涯效益計算方式以下表為例,這張表的主人比較在意工作報酬與學習機會,這兩項的比重就可以提高一點,算出來總分是 705 。 目標 加權比重 自我評估 職涯效益 學習 25 8 200 影響力 20 6 120 樂趣 25 7 175 報酬 30 7 210 年度職涯效益總分 705 如果你的數學沒有問題  這張表的滿分是 1000分,作者認為總分在 700 以上已經是不錯的分數。總分低於 500 分的話,可以深入檢視一下是哪個面向出了問題嗎?現在的目標與期望是否正確? 這張表其實和人生設計(Life Design)中的人生儀表板使用同樣的方法來拆解職涯,我會建議大家可以個人狀況更改面向,正如同儀表板的數字需要長期追蹤,職涯效益評估也建議定期進行,才能看出長久的變化。 職涯路徑規劃導航 前面我們概觀職涯發展重點,也盤點了你現有的動力、計算出現在的職涯效益分數。如果你已經有明確的職涯目標,可以利用下表規劃未來路徑。如果還沒有,再回頭問問自己:「我的職涯目標是什麼?」 這張表的核心問題很簡單: 你目前有哪些動力? 為了達成目標,你還需要哪些動力? 確認了問題的答案、填入空格,應該很容易就可以開始規劃接下來的 1-3 個工作,並確認你在這份工作中要達成的角色與目標。 如果是在轉職或決定下一步的人生路口,也可以用這張表來回答這個問題: 考慮到我現在所處的位置與發展方向,  哪個決定能提供最好的機會來達成目標? 《人生的長尾效應》第一部分筆記就到這邊結束,希望你有時間可以好好完成盤點與分析。第二部分

[讀書筆記] 人生的長尾效應 1-1 用職涯精算題與動力盤點定位你在職涯中的哪一步

圖片
你對於「工作」的想法是什麼呢?是一個純粹的賺錢手段、人生必須負擔的責任、身為社會螺絲釘下不得不服從的普世價值還是... 讓你實現熱情與夢想的舞台? 能夠在一間大企業從年輕服務到老的時代已經越來越遠,科技與生活的更迭互相追逐(有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快被拋在後頭)。如果變動已經是新的穩定,那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職涯?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 在 2020 年 5 月,因工作的關係有機會訪談台灣麥肯傳播集團的執行長 張志浩(浩哥),訪談中有許多時下青年的迷惘與困惑,浩哥詳盡回答之外,也推薦了《人生的長尾效應》這本書給我們。因為工作(謝謝我的工作)讀完了這本書,覺得收穫比想像中還要豐富許多,所以就又來寫筆記。希望自己在職涯路上可以時時回頭閱讀,也推薦給對職涯有期待、卻也偶爾感到迷惘的你。 這本書總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整體職涯中我們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第二部分則詳細介紹職涯三大階段,第三部份會就職涯中不論哪個階段都可能遇到的難題進行深入討論。 這系列筆記會以三個部分主要分類,就底下的不同主題分享重點與心得。 *第一部分會有許多自我檢視與問答,建議大家可以一邊讀一邊 將自己的結果記錄下來,幫助你實際檢視自己的狀況 。 關於職涯,五件你必須要認知的事 1. 職涯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長久 2. 「動力」與你的信念正相關 3. 職涯需要 有智慧 的時間投資 4. 職涯的發展並不是單一可預測的 5. 相較於「工作」,「職涯」的意義更加重大 用職涯精算練習題來認識一下自己現在的狀態 用 62 (平均退休年齡)減去你現在的年齡 =你的職涯所剩時間。 62-畢業年齡是你的職涯預估總長,除以三之後可以獲得你的職涯三階段時間長。 精通一件事需要多少時間? 你學會一項新技能、變成一個領域的專家要多久時間呢?這可以幫助你評估職涯發展的下一步、下個階段所需的準備期。 40 歲之後能累積多少個人財富? 根據針對美國大眾的個人財務研究顯示,大部分人一生所累積的財富中,90%的財富都是在40歲之後賺到的。也就是說,30 歲之前你賺的錢只有一生中的 10%。這件事與職涯第一階段的心態建立有關,也就是在職涯的第一階段中,作者勉勵大家不要太在意薪水、福利,而是要專注於累積實力與人脈,成為在第二、三階段中成長的養分與能量。 你有多少 Facebook 好